他们为什么恐同、歧视女性?

(泡泡特约)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歧视是霸权主义的思维方式,恐同和男权在文化霸权主义社会中有更明显的表现,其实只对了一半。文化只是人性的必要原因但不是充分原因,文化对人格塑造只能起到间接作用。这里简单解释下为什么。

首先要重复一个常理:偏见、刻板印象多来自于沟通不畅,这里所指的沟通是广义的,概括了全部感知和学习过程 、全部艺术和创造 ,概括了始发过程的、认识次级过程的沟通。

并且,这里所说的沟通分为两部分: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。

人具有与外部沟通困难程度近似的内部沟通困难,其引出的一个主要后果就是 :我们应该期待和外部世界的沟通能随着人格发展的改善而改善 ,随着人格的整合和完整 ,随着摆脱人格各部分之间的内战而得到改善 ,换句话说就是,应该改善对实在的认知 。因此,一个人能像尼采所说的那样变得更有理解力--人品把自身传递给那些能理解它并赞同它的人 。

通常情况下 ,内部沟通的障碍将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也就是外部沟通。无论是来给予还是接受,人与世界之间的沟通主要依赖于双方的同型性 ——结构或形式的类似,相异就意味着障碍。

对于内部沟通失败,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格分裂 ,其中最富戏剧性 、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多重人格 。

纵观相关案例不难发现,如果具有 “正常的 ”或外显人格的人是一种羞怯的、或安静的、或含蓄的人 ,往往多为女性 ,因循惯例并有控制 ,谦恭甚至能克制自己 ,不侵犯别人, “善良 ” ,但往往胆小怕事 ,并容易受欺。很显然这是一种不那么极端形式出现的分裂现象,而且在所有人当中都能看到这一点。这是冲动和控制、个人要求和社会要求、不成熟和成熟、不负责任的寻欢作乐和承担责任等等意识之间的内部冲突。既在成为恶作剧的淘气鬼,又在成为清醒 负、 能控制冲动的公民,在这些方面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程度的成功,也就能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分裂和更加整合(再次推荐小说《fight club》)

顺便说一句,这里也包含着对多重人格理想治疗的目标 :保留两种或全部人格,但要有一种优美的融合,或在意识控制或前意识控制下的整合。这些多重人格的每一种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世界交往,他们不同地谈话,不同地书写,沉迷于不同的活动 ,以不同的表现陷入情网,选择不同的朋友。

在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中 ,能特别清楚地看到,个人内部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两者的密切关系 。这里的论点是 :两性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每一个人(不论男或女)的人,其内部的“男性”和“女性”之间的关系。应该明白,这里指代的性别是包括并不限于生理性别的。

此处最极端的例子是男子妄想狂,这类状况经常有被动的同性性关系渴望。这一冲动被认为极为可憎,不能为其所接受 ,他一直在力图压抑它 。他用投射法帮助自己否认这种渴望 ,把它从自身中分裂出去;同时让自己想别的事情、谈别的事情,并集中注意于有吸引力的主题。

也因此这些患者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猜疑性 ,它能以最明显的哀婉情绪表现出来。例如 ,他们不愿让任何人走到自己背后 ,有时候会保持背靠墙的姿势不动等等特点。这听起来并不是很疯狂。

同理,女人总是被看成引诱男人的“妖妇” 。男子在爱上一个女子时会变得温柔体贴,不自私而且文质彬彬 。假如他们生存在一种把这些作为“非男子气”的文化环境中 ,他们就会因此而迁怒于女子 ,因为她们使他们变得温柔多情、不再“纯爷们”。为了证明女人漂亮的外表内隐藏的会是“可憎的灵魂”,他们了编写萨姆逊和戴莉拉的神话。

相对的,女人,特别是 “进步的”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,她们经常排斥自身存有的很严重的依赖、被动和顺从,因为这些在她们的潜意识中意味着放弃自我或人格。于是这样的女人倾向于把男人看作可能的统治者和强奸犯,并按照这样的理解对待男人,驾驭男人。

为了这样的理由(以及其他理由),在多数文化中和多数时代中,男人与女人是彼此误解的 ,彼此不是真正友好的。从实际的客观情况看 ,甚至可以说 他们彼此沟通一直不好,常常是一个性别统治另一个性别。

为了能够相互生存下去,他们切断女人世界和男人世界的联系,并依据男女性格有很大不同而无交迭等观点进行彻底分工。从某种程度上看,这或许能得到某种类型的和平,但肯定不会有友谊和相互理解。

心理学家对两性之间改善理解的问题提出过一些建议。比如荣格派指出:性别之间的敌对主要是个人内部(他或她的内部 )男性和女性成分之间的无意识斗争的一种投射。两性之间的和谐依赖于个人内部的和谐。

假如在男子自身内部,他正在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确定为女性的品质进行战斗,那么在外部世界他也会同这些同样的品质进行战斗,特别是当他的文化珍视“男子气”胜过“女子气”时。如果认为女子气是富于感情的,或缺乏逻辑、或依赖性、或热爱色彩、或对孩子温柔,他就会惧怕自身中同样存在的这些品质,而转为向它们作战,并力图成为反向的人物。

他在外部世界中也会向它们作战,拒绝它 ,把它们完全移交给女人等等。你完全可以意识到,这是一种极端二歧化的、亚里士多德式的思想方法,但哥尔德斯坦 、阿德勒 、柯尔齐布斯基等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。

二歧化意味着病态化 ;病态化意味着二歧化--认为你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男人,那么除了是一个女人,别的什么也不是。有这样认识的男人注定要同内部自己作斗争,并永远排斥女人。

他懂得心理 “两性 ”事实到怎样的程度,意识到非此即彼定义的专断和两极化过程的病因性质到怎样的程度,他在怎样的程度上发现差别能彼此融合并形成一定结构,而不必彼此排斥和相互敌对 ,他也将在怎样的程度上成为一个更整合的 ,能接受并享受他自身内部的 “女性 ”。

假如他能和他的内部的女性和谐相处,他便能和他外部环境的女性和谐相处,更理解她们,减少对待她们的矛盾心情,甚甚至更赞美她们,因为他认识到女性比起他自己的衰弱得多的变式是多么优越 。

环境越强硬,对内部世界的排斥必然也越有力,而对于一种 “成功的 ”顺应说也更危险。于是对于诗意 、幻想 、梦境 、情绪激动的畏 ,在男人中比在女人中、在成人中比在儿童中、在工程师中比在艺术家中更严重。

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深刻的、西方的或许也可以说成是一般人类的二歧化倾向的例证:认为在可供选择的或不同的事物之间,一个人必须选择其一或另一事物,而这含有排斥未被选中对象的意思,好像一个人不能同时兼有二者。于是又有了这样一种观点,无论是在游戏、诗意、美感、始发创造性等方面 ,还是在其他的方面 ,人们在自身内部对于哪方面是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 ,在外部世界中对那方面也会同样的盲目和耳聋。

协调这种二歧化的努力对于教育家可能是一个最好的出发点,而且有助于完全解决全部二歧化的任务。也就是说,这可能是一个良好的客观现实的开端,能教育人类中止以二歧式的方式思考问题,学会以一种整合的方式思考问题

对于那种过分自信和孤立的唯理论、唯文字论,这是强大正面攻击的一个方面。宏观语义学家 、存在主义者 、现象学家 、弗洛伊德主义者 、禅宗佛教信仰者 、神秘主义者 、格式塔治疗家 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、荣格派 、自我实现心理学家 、罗杰斯派 、柏格森派 、 “创造性 ”教育论者以及许多其他学者 ,无不这样认为:语言 、抽象思维和传统科学是有局限性的 。思维和科学曾被认为是控制黑暗的 、危险的 、邪恶的人类深层动机的手段 。但现在我们确实知道 ,这些深层动机不仅是神经症的源泉 ,而且也是健康 、欢乐和创造性的源泉 ,我们开始谈论健康的无意识 、健康的倒退 、健康的本能 、健康的非理性和健康的直觉,人们也开始希望通过这些方面达到拯救自己的目的。

冒个泡吧!

Plain text

  • 不允许HTML标记。
  •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。
  • 自动断行和分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