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n Evans

所有文章

当人们不再信任--埋藏在情绪数据中的媒体和被损伤的社会知觉

越来越多类似的东西和有目的的政治宣传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网络数据的重要部分,这些数据能感知公众情绪的变化,在美国大选中,通过对twitter“情绪分析”的结论比传统渠道的民调更多被信任,它们对政客来说是重要的参数。我们已经生活在数据世界里了。然而它又给现实政治带来可怕的结果……

更多

Mr.Statelessness? 夹缝中的美国华裔和中国移民爱好者

他们很可能也没有获得足够的美国籍心理满足感,而他们自己的群体又没能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,于是处于一种夹缝状态;还有人这样评价:华裔美国人(尤其是新移民)是一个奇怪的群体,他们在使用中国的社会价值观、思维和行为习惯表达“我爱美国”。虽然华裔群体内部存在很大差异,各自状况不同,但仍可以这样说,如果中国的政治状况持续,这部分群体的身份认同危机也很可能将会持续...

更多

科技未来 隐藏在便捷舒适中的幽灵

一个幽灵在现代社会中时隐时现,它就是蕴藏在新技术中的威胁。如果说怪兽是深层恐惧的具象,那么AI则象征着技术力量取悦我们的方式,来自于人们对便捷和舒适的期待,两者都会弱化人的思考能力。我们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政治讨论中,也不会反思和考虑我们的集体选择,这是一个政治议题,因为它涉及一个核心,即我们理想且可期的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,是开明的、反思的和积极参与的?还是被动而受人操纵的?人们对潜意识的态度将对努力的结果产生深刻影响……

更多

现代版怪兽和个人英雄主义

世界上散落着巨大而棘手的威胁,怪异的抽象观念扭曲着我们的政治对话。冷战创造出邪恶帝国的概念,独裁者威胁着每一个善良公民的权益,异教徒威胁着伊斯兰教,恐怖主义威胁着整个世界。人们会把这些危险视作抽象概念,而非拟人化的象征,但这个过程确实会把人变成怪兽,它们带来的恐怖和真实程度绝不亚于怪兽带给人类祖先的恐怖程度。它们是时代想象力的产物……

更多

在中国:互联网政治的“两极分化”和新门槛(下)

六度分隔是很强大的,MoveOn的成功经常被社会学分析引来说明问题,但可惜它在中国被打破了,微信加速了社会小共同体原子化,社会互信度低下、参与能力被恐惧感绑架、网络管制、审查和GFW等等都改变了六度分隔效应,社会关系网这等核心资源严重匮乏。这也令中国人很缺乏这方面经验,成功与否都还是次要的...

更多

在中国:互联网上的政治为何如此局限(上)

我们都知道,政治内容一直是互联网上的小众,同时很多人对互联网的政治联盟和组织动员能力保持着满满的期待。如果你真的希望利用它实现点什么,首先就要深刻的了解它,尤其是了解它在中国的状况。GFW不是全部问题,其他阻碍同样不容忽视。可以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,而解决的第一步是认识到问题所在...

更多

恶性偏见和无实效的争议

当正常的偏见被扩大化并付诸行动时就会出现恶性偏见,它经常涉及身份问题。当群体成员否认自己不愿看到的属性时,他们通过处理这类想法来净化之声,并把这些属性投射到被歧视群体身上——攻击不同意见、种族和阶层,贴标签、扣帽子,抹黑构陷...

更多

在中国:内容创业者的背面

什么是好的内容?——人们有兴趣知道的内容 + 人们认为正确的内容,与内容本身的现实价值关系不大、甚至与其是否真的正确关系不大,如果严重颠覆人们的认知,哪怕有再多、再可靠的理据,恐怕也难以被认可。这并不是互联网媒介造成的,互联网只是加快了你被否定的速度,因为人们的获取被迫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选择,直觉成了几乎全部的依据,既有认知和偏好是直觉产生的基础。Chris是在这段对他来说很独特的工作经历中认识到这点的,他引用了网络上一句中国式调侃来表达这个问题:“想火吗?你要先学会讨好傻逼”。这个看似偏执的极简化说法足够用万余字去解构...

更多

群体的弊端和如何打造一个出色的群体

一个党派如果开始着眼于内部清洗、抄党章、追缴党费,或能说明“主帅”对自身地位有危机感、对成员的服从程度难以把握。但很明显,如此做更容易加剧混乱和焦虑感,强化审查会激发成员们的自我审查继而引发身份稳固性危机,为了缓和这种效应,领导人还有可能寻找替罪羊来“灭火”,比如抨击其它党派、海外敌对势力,大搞反对舆论等等,以期逆向触动凝聚力。这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…

更多

你的思维模式和精神状况其实已脱口而出——语言背后的动机

嵌入语言的隐喻增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,迫使我们遵从某种文化规范。这些想法以隐蔽的、我们视作为理所当然的方式具体呈现在我们的言语习惯中……中文已经控制了你的思维模式。一旦新的词语被接受、被使用,关于现实的体验就会发生转变。现在再来体验一下,诸如“冰河时代”、“虚假希望”、“没有未来”这些中国民主派部分人士中的流行词汇,你能感觉到什么呢?

更多

“我永远正确”背后的动机

互信度过低的社会里,大多数人很难交到非常知心的朋友,会经常感觉孤单、不快乐,身边的人像过客一样留不下任何痕迹,金钱积累的友情很难给人带来安全感……孤立和不快乐通过了长年积累,它所带来的想法和感受一直隐藏在适应的行为之下。对周边人的愤慨能达到几个目的,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,避免激活那些旧有的无价值感和不胜任感,自我系统找到了一些更安全的打击目标

更多

被误会了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东西——虚无、悲情及“戾气”的根源

打压和严管制造给这个社会的是一种长期持续的低水平焦虑,就像耳鸣那种噪音,无法消除,只能拼命绕避,比如使用代偿机制来转换注意力,很多人一直在这样做……将注意力集中在深层的恐惧和焦虑上,回顾它,找到源头。这种回顾能帮你把混杂在一起的情绪分解开来。对饱受挫折的民主派人士更为重要

更多

隐私意识、中国人的态度和通往民主的路障

有关中国网络内容审查、网络监控技术的揭露文章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有效的传播和反馈,它们是中文舆论场日常谈资的一部分,与此同时,那些对保护隐私的技术性指导的文字反而无法引发舆论呼应。这便会形成一种印象:大多数人只是为了吐槽发泄、姿态式的展示立场,而不是正面对抗和想办法解决问题……

更多

别拿“理性”说事——政治中的非理性推理

对大多数人们来说,尤其是对那些政治意识水平低的群体来说,一千个堪称经典的长篇大论也不如一个小小的合理常识,人们感慨“对,他说的太好了,我就是怎么想的”,换句话说就是,宣传者只是探测到了你的想法并把它们重复了一遍而已。对分析者来说,那些属于正确的废话的东西之所以在宣传中颇具效力,正是因为它高度符合非理性冲动——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:人的想法中只有5%到达了意识层面,其余的95%全部在意识水平之下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