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审查

大部分审查并非如你平日的吐槽对象那般显而易见——为自由而战(二)

全球打击假新闻的努力看起来声嘶力竭,就算能圆满成功,也不过是皮毛之举,审查存在的地方就没有真相。而绝大多数审查是不被承认的,因为它们发生在暗处,也因此不存在对某个特定主张进行审查的指示。相反,是记者自己认识到了他们被期望如何去做,因为他们了解取悦和巴结某些人的利益所在……

更多

为什么说自我审查不是简单的恐惧而是更大问题的冰山一角?

这种情绪很耽误学习和工作的,包括思考和行动,它会干扰你的认知和判断力,牵着你去捕捉那些能证实自己的焦虑“确切无疑”的只言片语,你不再能察觉大局,看不到抵御空间和可利用来反抗的东西。这就是吓唬你的人最想要的状态……自我审查不是恐惧,而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的一小部分表现

更多

在中国:内容创业者的背面

什么是好的内容?——人们有兴趣知道的内容 + 人们认为正确的内容,与内容本身的现实价值关系不大、甚至与其是否真的正确关系不大,如果严重颠覆人们的认知,哪怕有再多、再可靠的理据,恐怕也难以被认可。这并不是互联网媒介造成的,互联网只是加快了你被否定的速度,因为人们的获取被迫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选择,直觉成了几乎全部的依据,既有认知和偏好是直觉产生的基础。Chris是在这段对他来说很独特的工作经历中认识到这点的,他引用了网络上一句中国式调侃来表达这个问题:“想火吗?你要先学会讨好傻逼”。这个看似偏执的极简化说法足够用万余字去解构...

更多

隐私意识、中国人的态度和通往民主的路障

有关中国网络内容审查、网络监控技术的揭露文章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有效的传播和反馈,它们是中文舆论场日常谈资的一部分,与此同时,那些对保护隐私的技术性指导的文字反而无法引发舆论呼应。这便会形成一种印象:大多数人只是为了吐槽发泄、姿态式的展示立场,而不是正面对抗和想办法解决问题……

更多

网络审查如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:网络管制的原生和次生危害 (一)

审查监控令原本自然简单的传播和沟通代价徒增,与其相关联的一部分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,比如:墙内打不开的链接才有价值、文章被封杀账号被删除是为荣耀、需要费力(翻墙)才能达成的交流渠道更加安全,等等。其前因是认识到了审查的无处不在和彻底性。

更多

大外宣战略、审查和自我审查

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少外媒为中国说话、或持有亲中立场,问题的核心在于,在新闻受到严格管制的中国语境中,批评的声音被系统性地挡在了门外。

更多

香港民主示威 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“失声”

香港于9月27、28日举行的和平占中游行以及警民对决,已牵动世界媒体的神经。虽然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美国版纷纷对香港的游行进行头条报道,但路透社中文网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却对此只字不提

更多

长平:“沉默的螺旋”在中国转得更快

美国日前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,社交媒体降低了人们表达意见的可能性,压制了观点的多样性,削弱了人们的政治参与度。中国网络的审查与自我审查,只能让“沉默的螺旋”转得更快,变得更大。

更多
记者采访艾未未

外媒网陷入中式困境

中国媒体人总是很羡慕,外媒的同行就要幸运多了,他们不用看中共的脸色行事——不过,这其实是一种想象。国际记者联会(IFJ)亚太区1月28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,中国新闻自由在过去一年大幅倒退,外媒的处境日益艰难。该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呼吁记者不要容忍,每个人都应该站出来大声反抗。事实上,中国记者反抗的代价太大,可能失去工作甚至失去自由。

更多